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人包括哪些_1

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人包括哪些

一、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人包括哪些

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人主要涵盖以下几类:

一、受遗赠人

受遗赠人是被继承人通过遗嘱明确指定的,在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外接受遗产赠与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较为常见。

比如,一位老人长期独自生活,邻居经常过来帮忙照顾其日常生活,陪老人聊天、帮忙购物、料理家务等。

老人出于感激,在遗嘱中指定将部分财产遗赠给这位邻居。

受遗赠人凭借遗嘱,依法享有接受相应遗产的权利。

二、酌情分得遗产人

这类人包括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

又或者,有位远房亲戚虽有劳动能力,但一直悉心照料被继承人的生活起居,付出较多。

对于这些人,法律规定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

三、遗嘱执行人

遗嘱执行人是根据遗嘱人的指定或者法律规定,负责执行遗嘱内容的人,可能不属于法定继承人范围。

其职责是确保遗嘱的顺利执行,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四、债权受让人

当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将债权转让给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第三人时,该第三人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涉及遗产相关事宜,需要依据法律规定来处理相关事务。

二、法定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有顺序吗

法定继承人中的配偶、子女、父母在继承顺序上属于同一顺位,不存在先后之分,以下为你详细说明:

一、同一顺位平等继承

在我国的法定继承体系中,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配偶、子女、父母均被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对这些与被继承人关系密切者权益的平等保护。

当继承开始后,他们对被继承人的遗产拥有平等的继承权。

也就是说,在同一顺序的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应当是均等的。

例如,若被继承人留下一套房产和一定数额的存款,配偶、子女、父母在没有特殊情形时,将平均分配这些遗产,每个人所获得的份额大致相同。

二、特殊情况可调整份额

不过,在实际的继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会导致各继承人的继承份额有所不同。

比如,对于那些生活有特殊困难,同时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法律会予以照顾,在分配遗产时给予他们相对较多的份额。

这是考虑到这类继承人可能在生活上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需要遗产来维持基本生活。

再如,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因为他们在被继承人生前付出了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对被继承人的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支持。

三、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包括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有明确规定,具体内容如下:

一、第一顺序继承人

1.配偶:在合法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彼此互为配偶。

这种合法的婚姻关系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基于此,双方在一方去世时,另一方享有法定的继承权,能够依法继承相应的遗产份额。

2.子女:涵盖多种情况。

婚生子女是在合法婚姻关系内出生的子女;非婚生子女虽然出生时父母不具备合法婚姻关系,但同样享有继承权;养子女是通过合法收养程序建立收养关系的子女;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即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形成了实际的抚养教育关系,他们也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

3.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以及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生父母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亲生父母;养父母是通过合法收养关系成为子女父母的;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存在实际的抚养赡养关系。

4.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也可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这体现了对他们付出的认可和保障。

二、第二顺序继承人

1.兄弟姐妹:包含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以及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2.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参与继承;若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才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当探讨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人包括哪些时,我们还需关注与之紧密相关的一些要点。比如这些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人,在被继承人立有遗赠等情况下,是可以获得遗产的。但在实际接受遗产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复杂状况,像如何证明自己符合遗赠条件、遗产交付的具体流程等。倘若你对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人如何合法获得遗产,以及在这过程中涉及的手续、程序等问题存在疑问,不要烦恼。赶快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详细解答。

Back to Top
风格切换
颜色选择